“薯”光行动——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3000斤土豆“挖”出乡村振兴新路径
在内蒙古武川县可镇耗赖山乡小西滩村的金色田野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秋收行动”正在火热进行。近日,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组织30余名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,与村民们一同挥锹破土,成功收获3000余斤马铃薯。这场看似普通的助农劳动,实则是民生保险响应“金融助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”、践行“五篇大文章”的生动实践,更是保险机构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、探索产业帮扶新模式的创新尝试。
高原土豆的产业密码:从土地到品牌的价值跃升
武川县素有“马铃薯之乡”的美誉,这里昼夜温差大、土壤富硒的独特地理条件,孕育出品质上乘的高原马铃薯。作为当地三大主导产业之一,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,年产量超百万吨。2025年,武川县更是以53.65万亩的种植面积和亩产4000斤的高产纪录,让小小土豆成为农民增收的“金疙瘩”。此次民生保险志愿者参与收获的小西滩村,正是武川马铃薯产业的缩影。
近年来,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,引入膜下滴灌、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,同时采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种植,产出的马铃薯皮薄肉嫩、绿色无公害,成为市场抢手货。然而,受制于传统销售渠道单一、品牌溢价不足等问题,农户的实际收益仍有提升空间。为破解这一困境,武川县近年来大力推进“源味武川”区域公用品牌建设,制定《武川马铃薯》等9项团体标准,建立农产品溯源平台,并通过直播带货、展销会等形式提升品牌影响力。2025年2月,“武川土豆及图”商标更是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,标志着这一高原特产正从“地头货”向“品牌货”华丽转身。
保险赋能的创新路径: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守护
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此次行动并非单纯的体力帮扶,而是通过“采购+消费+产业赋能”的闭环模式,为武川马铃薯产业注入金融活水。
消费帮扶解民忧。志愿者现场采收、采购的3000斤马铃薯,将通过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组织的现场认购环节对接需求,帮助农户拓宽销路、减少中间环节损耗。这一举措与“扩大消费供给、提振消费信心”的要求高度契合。
产品创新筑根基。结合武川县打造“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”的战略定位,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协助当地挂钩市场价格或气象数据,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周期风险保障,有效对冲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风险。
金融教育护农心。在田间劳作间隙,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志愿者还向村民普及金融知识,通过案例讲解、互动问答等形式,提升农户对非法集资、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,帮助守护“钱袋子”。这种“助农+护农”的双重服务,正是民生保险践行“金融为民”理念的生动写照。
政保协同的生动实践:从输血到造血的模式升级
此次助农行动是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贯彻落实自治区“五大任务”和“五篇大文章”的具体行动。通过参与马铃薯种植、收获、销售全流程,民生保险不仅助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,更在以下三个层面实现深度赋能。
激活乡村发展动能。以消费帮扶为切入点,民生保险联动上下游企业,推动武川马铃薯从“地头”走向“餐桌”,助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,为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深化政保企协同机制。此次行动得到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,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探索“政府引导+保险参与+企业合作”的产业振兴路径,共同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的资金、技术、市场等瓶颈。例如,民生保险将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开展讲座,推动绿色防控技术普及。
厚植保险为民情怀。志愿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,既是对“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”工作方法的践行,也让保险服务更接地气、更聚人心。正如一位村民所说:“保险公司不仅帮我们卖土豆,更教会我们防风险、闯市场,这样的帮扶才是真解渴!”
乡村振兴的民生范儿:从单一助农到生态构建
近年来,民生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在乡村振兴领域持续发力:从乌兰察布市采购香糯玉米拓宽销售渠道,到深入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筑牢安全防线,再到此次马铃薯助农行动,公司始终坚持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从总公司至分公司通过创新保险产品、搭建产销平台、强化能力建设,推动帮扶模式从短期救济向长期发展转变。
展望未来,民生保险将继续以“服务国家战略、守护民生福祉”为己任,践行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经营理念,深耕“三农”领域,探索更多贴合乡村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。3000斤马铃薯,是民生保险与武川农户共同书写的“丰收答卷”。一次田间劳作,是保险机构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鲜活佐证。在内蒙古高原的金色田野上,这场“土豆行动”正化作一颗种子,播撒下产业振兴的希望,等待着在金融赋能的春风中茁壮成长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